2018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上海大世界落下了帷幕,闭幕式上发布的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榜)10件金奖作品,吕四渔民号子《滩涂剪影》名列其中。
吕四渔民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渔歌,经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直至今天。吕四渔民号子主要反映吕四一带渔民出海捕鱼劳作过程。目前整理出的号子有对草、拢绳、接潮、拔蓬、起锚、测水、摇撸、盘车、拉网等40多种,可以感觉出其高吭嘹亮、连绵悠长、节奏明快、音节委婉等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
吕四渔民号子大致可分四篇,包括出海篇、打渔篇、接潮篇、归港篇等。出海篇由打草号子、拢绳号子、扯蓬号子、点水号子、起锚号子、盘车号子等组成,打草号子、拢绳号子等是在出海前准备工作中的号子,而扯蓬号子,点水号子等则属出海的号子。打渔篇由网绷号子、拉网号子、收渔号子等组成。接潮篇由接潮号子、挑鲜号子等组成,归港篇由称鲜号子、补网号子等组成。这些号子都以吕四民歌的基调为主要音乐元素演变而成,不同的场面、不同的作业便会产生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的号子,跌宕有致,辉映成趣。
吕四渔民号子没有规定的乐谱及刻意的艺术雕琢,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即兴填词,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即在音乐旋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演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随意填词演唱,演唱中可随意添加倚音、波音等装饰音,完全是一种在生活、劳作中即景生情、即兴抒发的演唱形式。
吕四渔民号子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特征。实际上它就是劳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协作方法。经过上千年的锤炼变迁,吕四渔歌号子已成为民俗乡风、民间音乐、地域特性、历史渊源等内涵丰富、韵味独特的地方民俗百科全书,极具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近年来,渔民号子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正被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经过黄慧、杨晓燚等启东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改编,《吕四渔民号子》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精品相继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许多演出活动,累获赞誉。2004年,在全国第二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中,由吕四渔民号子传承人夏氏六兄弟演唱的原生态渔号荣获中国民歌歌王奖;2004年12月,《吕四渔民号子》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荣获一等奖;2004年12月28日,《吕四渔民号子》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温暖2004特别节目”的演出,并接受了专访;同年,《吕四渔民号子》参加了《第二届江苏省文物节》 的“江苏绝技展”;2006年,《吕四渔民号子》参加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决赛,获音乐类金奖; 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2006全国魅力城市展示”中,《吕四渔民号子》代表南通形象向全国人民展示;2006年11月,央视四套专程从北京组成摄制组来启拍摄《吕四渔民号子》,同年进入央视《民歌盛典》;2007年12月,《吕四渔号》获政府最高奖--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一次次的演出,一次次的展示所收到的强烈社会反响,充分显示出民俗文化的震撼力和生命力。